中国文化对电火花线切割技术发展的影响
发布者:
cfwedm 发布时间:2012-02-21 15:42:11
中国文化对电火花线切割技术发展的影响
应该承认,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表面上看我们与国外、与台湾的差距也的确是在技术层面上,可是我们的电加工的技术人才不比他们差也不比他们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层面的背后还有其他原因。过去我们的认识只停留在体制上,认为是体制阻碍了技术创新,可是随着改革的深化,产权的变更,体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可是技术创新的步伐却还是远远落后于体制的变革,可见真正阻碍电火花线切割发展的并不是体制障碍。在中国,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发展永远不要指望国家象对“两弹一星”那样无微不至,只能靠自己,于是找出真正阻碍电火花线切割机发展的原因,才能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提升技术创新,才能使电火花线切割产业得到真正发展。
技术离不开人才,而一个人如果成了才,少则也是而立之年,更多的已是不惑之年,在这样的年龄段里,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在不经意中深深地植入灵魂之中,它无时无刻地不在左右着我们的认识观、左右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那种虚怀若谷的文化意境,与现代高科技下的精确理念形成鲜明对比,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差不多”文化,也许是对孔圣人中庸思想的曲解,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确被太多的“差不多”所包围着。
苏州是中国电加工的研究基地,它也是中国江南园林艺术的代表,在我们欣赏苏州园林并与日本园林对比时,你会再次感受到那种精细与自然,神韵与意境的差异。日本园林以精细的手法追求完美的神韵,而苏州园林是以自然的手法去浓缩大自然的意境,日本的这种精细的文化理念难道不是为沙迪克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吗?
阻碍电火花线切割机技术发展的症结
线切割机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的机电一体化高技术产品,它的发展无疑是一项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招一式、一两个专家能解决的。精度、效率、表面粗糙度是电火花线切割机床追求的三个永恒的指标,这三个指标的提升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精确性,三个指标的每一次提升,都是一次向精确极限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向“差不多”文化的挑战,线切割发展到现在,这三个指标已经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程度,如数控精度的提升、电极丝运丝系统的动态控制以及高频电源的波形控制,同时它们之间又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这就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慢走丝线切割机床作为数控线切割机床的一个独特的分支,其电极丝运行控制结构的复杂性和精细化都远远超过加工中心。其放电加工的特点也使得数控系统变得复杂而另类,这些都是与中国的“差不多”文化格格不入的,也正是这些特殊性导致电火花线切割的发展很难向加工中心那样走大规模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回顾上世纪50年代,瑞士的第一台慢走丝机床,毫不夸张地说还不如我们现在的泰州生产的快走丝线切割机床,只是他们坚韧不拔、前赴后继、持续创新才走到了现在出神入化的程度,准确地说,现在的瑞士线切割不是什么天才的发明,而是艰苦劳动的结晶。再看我们的前辈们,“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年代里”,在西方北约巴黎统筹委员会的严密封锁下,独辟蹊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快走丝线切割机床,这也进一步说明,在技术上、在人才上我们是非常了不起的,只可惜我们没能坚韧不拔,也没有前赴后继,更谈不上持续创新,才落得如此差距。
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企业,要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必须确立三个原则: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团队精神。
如果这三个原则做不到,线切割机的发展就是大话空话,充其量也是前面说的变魔术,可是这三个原则也恰恰是我们目前现实文化和价值理念的死穴,我个人认为这正是影响线切割技术发展的关键,我们在回头看看国外:瑞士人,200年的手表制造历史,传统精细的文化理念深入骨髓;日本人,SONY相机把现代精细的文化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台湾人,历史的原因,台湾是受日本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谈吐之间就能感受到台湾技术人员对日本技术人员的崇拜与尊敬,也许就是这些原因才造就出了瑞士阿奇、夏米尔,日本三菱、沙迪克,台湾的庆鸿。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文化差异才能真正解决电火花线切割技术上的差距。
本文经由苏州中航长风数控科技有限公司(0512-65350149)友情发布;公司专业生产,提供线切割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工控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电话:0571-8777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