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电缆原料:铜材的内忧外患
发布者:szk66688  发布时间:2014-03-26 13:48:34

铜行业作为电线电缆行业的主要上游行业,近年来也是“内忧外患”并存。一方面同行竞争越发激烈,另外一方面也深受替代品的威胁。

众所周知,铜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按目前对铜资源消费水平,我国已探明的铜矿仅能满足全国5年的用量。目前国内电缆行业消耗内铜量超过了五百万吨,超过了60%。为满足不断的需求,如今国内每年需要花大量外汇进口铜材,约占铜消耗量3/5

在有色行业的下需求结构中,电力、房地产、交通运输(主要是汽车)、机械和电器是主要部门。在细分金属中,铝30%左右用于房地产建筑,23%左右用于交 通运输(但主要还是汽车);铜45%左右用于电力、电缆领域;铅有6%左右用于电缆护套;锌也用于房屋、桥梁、管道以及公路、铁路护栏等。

其次,近年来从国内电线电缆行业的角度出发,由于铜价居高不下,再加上铝资源相较于铜资源更为丰富——中国铝土矿资源丰度属中等水平,产地310处,分布于19个省(区)。总保有储量矿石22.7亿吨,居世界第7位——因此,对铜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国内铜行业竞争分析

铜冶炼业的主要潜在进入者是民营资本和外商资本,但是,民营资本一般追求短期效益,而铜冶炼需要很高的初始投资和技术要求,加上国家严格规定行业准入条 件,门槛提升,禁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建设周期长等限制,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铜冶炼业的可能性不大。铜是国家战略资源,对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国家对外资资 本的进入有严格的限制,外资目前主要集中在铜加工业。因此综合来看,潜在进入者对目前主要铜企的威胁不大。

目前,我国铜冶炼与加工行业目前正面临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2012年行业内大型企业占5.48%,中型企业占13.87%,小型企业占80.65%。企 业整体的研发实力不够,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淡化,铜矿山冶炼企业大规模进军铜加工行业,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以及中低端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等一系列发展现状。 我国铜加工行业在长时间发展中不断形成了金龙、金田、海亮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也出现了一批像江西铜业、铜陵有色、精诚铜业等一系列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 团成功实现了对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国内冶炼企业大举进入铜加工企业。

铜行业面临的诸多威胁

铜行业的发展还面临替代性风险,由于铜需求增长较快,铜资源供不应求,导致铜产品价格在很长时期内处于高位波动,下游用铜行业的成本居高不下,使下游行业 有了寻找替代品的动力。铜产品一旦形成替代,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如通讯行业光纤对铜线的替代,电力行业铝对铜的替代,在制冷领域铝对铜的部分替代等。随着 其他替代材料的不断出现,市场会降低对铜的消费需求。虽然短期内,替代品不会改变铜资源的稀缺性,并且铜产品的应用也将不断扩大,但从长期来看对铜行业需 求总量构成了威胁。如在铜的消耗大行业线缆行业中,“铝节铜”、“铝代铜”技术的推进,“光进铜退”的格局推进,都会对铜的需求产生很大影响。

其实,由于铜材价格居高不下,电缆行业利润不断受到积压,国内电缆行业“以铝节铜”、“以铝代铜”的呼声一直很高。而且一些电缆企业以西方国家为例—— 《美国电气安装规范》2008版(NEC)中第310条《通用导线要求》规定了导线导体材料为铜、铜包铝或铝(合金)导线。同时该章节规定了铜包铝和铜、 铝(合金)导线的最小尺寸、导线的结构、应用条件和各种条件下的载流量——证明铝电缆产品不但能够保证性能稳定,而且安装、运输等成本都很低,由此对于铜 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目前来看,国内电缆行业还未能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或者说广为用户青睐的“铝代铜”电缆产品,但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产品技术研发尚未成熟,另外在于国内电缆用户还处在观望阶段。随着“铝代铜”技术的不断成熟及产品的不断优化,将对铜行业产生极大的冲击。

此外,目前国家也已经制定了多重标准,以促进铝行业的发展。比如,我国铜包铝电缆是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发展的,目前我国已制定的铜包铝线行业标准和铜包铝 电缆地方标准已经很多。比如我国电子行业标准SJ/T 11223-2000《铜包铝线》标准为非等效采用了ASTM B566-1993《铜包铝线》标准,规定了适用于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用铜包铝导体的结构性能要求。此外,辽宁省早在2008年就颁发了地方标 准:DB21/T 1622-2008 J11218-2008《铜包铝电线电缆技术规程》(由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编写)。最后,2009年,新疆自治区颁发了地方标准:DB65/T 3032-2009《额定电压450/750V铜包铝复合芯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和DB65/T 3033-2009《额定电压0.6/1kV及以下铜包铝复合芯挤包绝缘电力电缆》。

综上所述,电缆行业第一大原料提供者——铜行业不断接受着来自内外的挑战。一方面国内铜资源匮乏,另外一方面电缆行业“以铝节铜”技术在不断加快研发,因此,铜加工行业未来将何去何从,还需要上下游市场的共同检验。

版权声明:工控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电话:0571-87774297。
今日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0571-8777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