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完善
人才是现代工业竞争的首要因素之一,最近几年人才问题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政府在制定其21世纪的竞争战略时,提出:“必须把教育、劳动力培训战略列入国家的优先列表中”。美国商务部的报告在描述保持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对策时,特别将人才问题列为首选对象之一,认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是关键”。该报告甚至将中美两国人才队伍进行了如下分析、对比:
2002年中国工科毕业生人数为21.96万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39%;而美国的工科毕业生人数不到6万人,仅占毕业升总数的5%。这种状况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工业界深深的担忧。
我们姑且不论上述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如何,这种简单的数字对比实际上并不能客观地反映问题的本质。事实上,我们(至少在焊接领域)比美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专业人才危机。
在美、欧等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大学普遍实行通才教育,其焊接人才主要来源于职业培训。他们的焊接职业培训体系经过多年的运行,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比较完善。
单看美国的工科毕业生人数似乎问题很严重,但事实上,美国早就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焊接职业培训体系。在这个体系下,每年有大量的人员接受焊接职业培训后,获得美国焊接学会(AWS)的相应资质。而且,美国在获得国际焊接学会(IIW)的国家授权(ANB)之后,又开始在国内推广国际统一的焊接人员培训制度,并在AWS体制和IIW体制之间建立了相应的链接。因此,美国只要解决 “焊接在公众眼中那种在滑坡中挣扎的倒霉形象”问题,凭借其认证的权威性和一系列配套措施就足可以吸引更多富有天赋和才能的人进入焊接领域工作。
反观我国,情况却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专业人才教育制度。曾经有4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焊接专业,提供焊接专业人才的培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98年的通才教育制度实施。此后,人才的培养重任自然就落到了职业培训部分。而当时我国焊接职业培训体系尚不完善。为了解决我国焊接专业人才供需矛盾,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于1998年8月,联合成立了中国焊接培训和资格认证委员会(CANB),全面负责我国的焊接培训和认证工作。
我国的CANB在2000年1月获得IIW授权后,开始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国际统一的焊接培训体制。客观而言,CANB最近几年的工作卓有成效、成绩斐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我国共有上千人接受了各类焊接培训并获得相应的IIW资格证书。CANB推行的IIW焊接培训体系已成为我国影响最广、最为业内认可、与国际一致的体系。
版权声明:工控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电话:0571-8777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