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钢性能上的不足
大截面尺寸钢件焊接后对晶间腐蚀敏感;在含c1―水中(包括湿态大气)对应力腐蚀非常敏感;力学强度偏低,切削性能较差等。
< 由于304钢有性能上的不足,人们在生产和使用中想办法扬长避短,尽量发挥发展它的优良性能,克服它的不足之处。于是,通过研究开发,根据不同使用环境或条件的特定要求,对其化学成分进行调整,发展出了满足某些特性使用要求的304衍生牌号。
表1列出了美国材料和试验协会不锈钢牌号标准ASTM A959―04中的牌号304及其衍生牌号与日本JIS、我国GB、国际ISO、欧洲EN等不锈钢标准中相应牌号的对照。表2一表6分别列出了相应标准中各牌号的化学成分。
从表1看出,ASTMA959―04中,304及其衍生牌号共有10个。日本JIS标准中亦为10个,但能与ASTM牌号对应的则是6个, 其他4个牌号(SUS304J1、SUS304J2、SUS304J3、SUS304Cu)应该是JIS自己开发的304衍生牌号。
综观304及衍生牌号的化学成分,可以认为,所谓衍生牌号就是对304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某些调整,而产生了变异的304牌号。例如:
碳含量:降低或提高碳含量。304L为超低碳的304钢。降低碳含量可以改善耐蚀性能,特别是304钢对焊后的晶间腐蚀敏感性,在满足力学强度要求的条件下,可用于制造大截面尺寸的焊接件。304H,将碳含量提高到0.10%,增加304钢的强度,并使奥氏体更加稳定,比304钢更适于在低温环境和无磁部件方面使用。
氮含量:加入氮元素。304N(SUS304N1)、XM-21(SUS304N2)、304LN等都是。由于氮的固溶强化作用,提高了304和304L钢的强度,且不显著降低钢的塑性和韧性,同时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耐点蚀和缝隙腐蚀性都有进一步改善。
铜含量:加入一定含量的铜。铜使奥氏体更加稳定。一方面可以提高钢的不锈性和耐蚀性,特别是对还原性介质(如硫酸)的耐蚀性更好;另方面则降低钢的强度和冷加工硬化倾向,改善钢的塑性。如S30430(06Crl8Nil9Cu3、SUSXM7)、SUS304J3(06Crl8Nil9Cu2)等,这些钢与304比,在较小变形力的作用下,可获得更大的冷变形,更适于冷镦、冷挤压作紧固件用或深冲、拉伸等用途。
304(1Cr18Ni9Ti)不锈钢管规格表
304(1Cr18Ni9Ti)不锈钢管 |
||
规格 |
规格 |
规格 |
Ф21×4 |
Ф38×10 |
Ф65×6-12 |
Ф21×4.5 |
Ф40×8 |
Ф68×6-12 |
Ф22×6.5 |
Ф40×10 |
Ф70×8 |
Ф25×8 |
Ф42×5-10 |
Ф70×10 |
Ф28×8 |
Ф45×6-12 |
Ф76×6-12 |
Ф30×8 |
Ф48×5-10 |
Ф80×8-12 |
Ф30×10 |
Ф50×8-12 |
Ф83×8-12 |
Ф32×8 |
Ф51×10 |
Ф87×17.5 |
Ф34×6 |
Ф55×10 |
Ф89×6-12 |
Ф34×8 |
Ф57×6-10 |
Ф89×15 |
Ф21×4 |
Ф38×10 |
Ф65×6-12 |
Ф38×8 |
Ф60×6-12 |
Ф89×17 |
Ф91×7.5 |
Ф127×10 |
Ф170×25 |
Ф92×12 |
Ф127×13 |
Ф127×10 |
Ф95×5.5 |
Ф130×12 |
Ф172×18 |
Ф95×8 |
Ф130×18 |
Ф180×6 |
Ф95×10 |
Ф133×6-12 |
Ф180×8 |
Ф95×12 |
Ф133×18 |
Ф180×10 |
Ф95×16 |
Ф140×8-12 |
Ф180×18 |
Ф95×20 |
Ф140×15 |
Ф183×18 |
Ф100×8.5 |
Ф140×20 |
Ф185×20 |
Ф100×13 |
Ф142×18 |
Ф185×18 |
Ф102×6-1 |
Ф145×18 |
Ф192×18 |
Ф102×15 |
Ф146×10 |
Ф194×10 |
Ф104×8.5 |
Ф146×12 |
Ф194×16 |
Ф108×6-10 |
Ф152×6 |
Ф196×16 |
Ф108×13 |
Ф152×8 |
Ф196×24 |
Ф108×15 |
Ф152×10 |
Ф200×20 |
Ф110×6 |
Ф152×12 |
Ф219×6-12 |
Ф114×6-10 |
Ф152×14 |
Ф219×15 |
Ф114×13 |
Ф152×20 |
Ф245×10 |
Ф114×17.5 |
Ф159×6-10 |
Ф250×25 |
Ф116×8 |
Ф159×12 |
Ф273×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