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置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它能不能当此大任?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等其六大领域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围绕着环保产业,目前形成了公众、、环保服务企业这一利益-责任-服务链条(大气治理产业机理机制有所不同),即公众是需求和受益主体,是责任主体,环保服务企业是服务主体公众向缴纳环保公用事业费用,提供环保公共品。
此外,环保服务主体主要有设立的事业单位,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单位,以及以特许经营制提供环保服务的私营环保服务商,采购服务主体服务,并对其进行监督进而支付费用。这个关系链条当中,弱的一个环节是:公众无法对服务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并无法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也无选择权服务企业对公众则属间接责任,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企业也缺乏对公众切实负责的积极性。
由上述机理出发,我们来分析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政绩考核机制有啥缺陷?
顶层设计并不缺乏,但未抓住核心,症结在政绩考核机制
不可否认的是,近两年来,国家在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上做了大量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及产业规划,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路线图,出台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上升为治国之本,提出建设美丽,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已然被提升到至高高度。
可以说,环境保护顶层设计的障碍已然破除,但跟所有的问题一样,政策都面临执行的问题,而地方层面执行的核心要素在于政治激励。多年来,GDP主义、地方经济锦标赛大行其道,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都让位于此,核心就在于政治评价体系,在于考核机制,经济发展的畸形权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也是阻碍生态环境建设进展的根本要素。
由于政绩考核体系的扭曲,地方缺乏政治激励,导致了其对于环保公共服务缺乏持续的监管和切实的投入,阻断了真实环保需求的顺利释放,严重影响环保市场的稳定化和扩大化,也导致了在没有稳定预期的情况下,企业无法进行持续稳定的投入和研发,影响了企业创新和稳健成长的积极性。
再回顾环保企业的甲方、园区、排污企业,前两个市场都受制于关注和投入,后者更需要切实的监管,市场也才能释放。
产业发展为何碎片化?
无法实现纵向整合和横向专业分工及协作对内御敌不足,对外出击乏力
要素制约、地方割据,使得环保产业呈现原子化,无法实现纵向整合和横向专业分工及协作小而散,缺少领军的环保企业,对内御敌不足,对外出击乏力。
一方面由于水、大气、固废等环境要素的广泛性和难以可量性,另一方面由于环保治理管理权在地方的地域区隔性,使得环保市场无法像油气产业一样形成全国市场,导致了区域保护主义,阻碍了环保企业的区域扩张,使得产业呈现原子化的状态。
企业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低,不仅使大、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分工效益,而且还引发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互之间争夺原材料和市场的行为,产品效益实现日益困难,其结果既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又了企业采取大规模、率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削弱了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影响了产业组织整体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国内无法应对上游巨头的挑战,在市场上受制于自身能力而无法实现布局。
为何会低价低质?
环境价格扭曲,投标乱相,企业无法实现高质高价和服务溢价
直接受益人无法评估环保公共品的质量,导致了价格信号的扭曲,使得环保企业无法通过拼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