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十条一周年之际,河北、天津两地的渗坑污染对其落实提出了考验,同时也揭示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在初级阶段,仍面临诸多问题。针对掣肘污染场地修复产业良性发展的投问题,近日学界和业界专业人士展开高端对话,为场地修复把脉开方。
< P对齐=“中心”> < 土十条落实面多重掣肘业内精英把脉场地修复
日前,河北廊坊和天津静海被媒体发现工业污水渗坑污染问题。4月19日,环保部一天内多次通报作出回应,表示已会同当地展开现场调查。
联合调查组已要求河北、天津两地及相关部门立即对渗坑水体、土壤及周边地下水开展监测,并加快治理进度,减轻对周边的影响,同时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公开监测和污染治理信息。
在印发《土壤污染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一周年之际,河北、天津两地的渗坑污染对土十条的落实提出考验,也揭示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在初级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修复产业资金不足、相关政策和亟待完善、修复技术研发基础薄弱、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也了行业的深入发展。
近日,第二届污染场地(地块)治理修复紫金暨2017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高峰在南京举行,针对掣肘污染场地修复产业良性发展的投问题,学界和业界专业人士展开高端对话,为场地修复把脉开方。
资金短缺成为巨大掣肘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场地污染问题,搬迁的废弃工厂、开垦的矿山均为严重的场地污染源,是人们健康的潜在危害。污染场地修复是污染场地二次的首要条件,但是进行有毒有害物的处理需要大量资金。上海傲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勇认为,我国过去30年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低端产业结构、粗放发展、严重环保问题的积累,大规模的污染问题不断涌现,但污染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却没有留存治理污染的费用。
从修复企业的角度来说,大型修复企业的资金问题并不十分突出,但中小型、刚入行的企业常常涉及垫资或资金短缺的问题。博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伦梁表示,过去,没有法律的规定,一些污染企业很可能不经过修复就直接把污染场地出售,但是,随着土十条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土地的使用者或拥有者必须对污染土地进行修复。有修复需求的或者钢铁、化工等不景气行业的污染企业存在比较严重的资金不足。
张伦梁认为,对于偏远地区的污染地块以及农田和矿山来说,市场的修复动力不足,专项资金成为污染土地修复的主要资金来源,因为生态修复的成本较高,专项经费还是太少,土壤修复总体上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在英国,很多企业每年留存若干资金用于将来污染的治理,在城区搬迁中,他们有预备去修复前期污染的土地。刘勇表示,与之相反,我们在过去发展的中没有留存这笔费用,现在进行场地治理就需要从其他方面筹措资金。
修复的资金投入意味着资金的横向转移,刘勇认为,加大环保投入就相对了其他投入,财政盘子的体量是固定的,扩大某一领域的投入就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此外,我国的场地修复市场还存在着大量的纵向资金转移现象,即预支场地修复后未来二三十年的地产价值进行现阶段的土壤修复。资金短缺成为场地修复产业良性发展的巨大掣肘。
市场呼吁投创新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的投创新基础,场地修复的资金来源基本上依靠当地、污染企业业主以及财政。场地修复急需创新投形式,建立相关机制引进社会资金,盘活整个产业链。
在此次高峰上,国内污染场地修复领域的首支产业投资正式宣布成立,该产业的期限为5 + 2 + 2年,拟发总规模预计为100亿元,首期发行不低于10亿元。将以项目投资为主,股权投资为辅,通过污染专项的固化行业资本、吸引外部或跨行业资本,进而推动行业技术和创新,做大行业体量。
对此,发起人、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锦楼表示,发起产业的初衷是希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污染场地的修复中。尽管国内污染场地修复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