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就环保与PPP如何有机衔接,业内人士王天义提出,应该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国情不同,市情不同,可以多样。目前,BOT还是行之有效的,拥有政企双赢的优势PPP需要文化支撑力,包括合作精神、契约精神、妥协精神等。
倒逼地方债阳光化发行PPP欲唱环保大戏
倒逼地方债阳光化发行
2014年以来,地方偿债高峰期,风险,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与社会资本合作)作为创新的偿债被明确提出,无疑是由于这一能引入更多民营资本,倒逼地方债进一步阳光化。
办公厅10月份下发《关于加强地方性的意见》,将PPP列入建立规范的地方举债机制之中不久前印发《地方存量纳入预算清理甄别办法》,明确规定通过PPP转化为企业的,不纳入,可见对其化解地方压力的功用寄予厚望。
在当前地方急缺建设资金、地方的平台和即将结束的背景下,各级部门对PPP的推广有着极大的积极性,然而PPP绝非解决地方压力的灵丹妙药,推广PPP一定要吸取地方债的教训。北京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通过化解需要针对具体项目选择适合化解的PPP,PPP具体运作。
除引入社会资本外,通过PPP化解部分外,甄别办法还要求地方各级要统计本级可偿债财力、可变现资产等情况,使地方的资产也作为地方偿债的来源。
赵晓表示,PPP要充分考虑地方的财政负担情况量力而行,防止部分项目风险终转变为财政风险同时要防止部分地方将没有条件的项目也采用PPP。
甄别办法固然必要,但重要的还是应赋予地的造血功能。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室主任刘剑文建议,未来应从根上地方的盲目投资行为,对具体投资项目,进行甄别核实,防止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现象卷土重来。
勿将PPP异化
作为创新投机制、拓展社会投资空间的重要改革举措,推行PPP,对开辟城镇化建设新渠道,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助推职能转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一些地方在推行PPP时,出现认识和操作层面的偏差。部分地区面对高筑、减债压力巨大、土地财政下滑的局面,放大的功能甚至寄希望PPP,PPP作为的一剂灵药。
在减债目标主导下,一些地区推出合作项目时,不仔细考虑项目市场化条件是否具备、收益和风险是否平衡,盲目大干快上:有的藏肥甩瘦,拿出的项目盈利不明、激励措施不清,社会资本不愿接招,合作空悬有的为吸引合作方,放任公共服务领域投资者自定价、高收费,损害公众利益有的承诺固定高回报或以购买服务名义给予长期高额补贴,项目建设、看似社会资本、负债,实则变相财政兜底,留下时序后延的债。
事实上,PPP的本质是一套以市场化提供公品的机制,尽管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拓宽了渠道,客观上有利于缓解财政压力,但某种意义上讲,仍是一种全社会举债。而无论从借鉴角度来看,还是从我国改革发展实际出发,推行PPP,核心目标都不应化解地方危机上,而在于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和各自专业优势,更好地人们对公品和服务的需求。
当前形势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开展PPP,根本目地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落脚点则在于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向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开放,不断公品供给效率和服务,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推动对微观事务的干预,专注战略规划、市场等,切实转变职能。
而要真正推行好PPP,众多专家建议:要把握好基本实施原则和操作要点。首先,应找准公品提供和社会投资的利益结合点、平衡度,合理确定PPP适用范围,科学界定项目边界条件重点聚焦价格机制相对灵活、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需求长期的领域和项目,并着力完善相应的市场化价格发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