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互联网渗入各行各业,也包括备受关注的环保产业在互联网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的同时,环保领域也将迎来一个大数据互联时代。
漏网之鱼纳监控大数据互联时代将到来
近年来,互联网为解决问题创造了前提条件。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等要素互通共享,从而推动问题整体有效解决。公众借助互联网将对企业排污形成巨大压力,督促其有效治污,也将推动因素由单一向全社会延伸。
预计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环保领域将迎来一个大数据互联时代。
线上线下有效互动
环保物联网覆盖范围将扩大,人人参与的大形成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污染排放监控体系,特别是对于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企业然而,这些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公开性却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完善普及,特别是新《环保法》的实施将为打击行为提供重要法律支撑,使线上数据+线下的配合大有可为在推动驱动因素由单一向全社会延伸中,相关信息及数据的价值将显现。
一方面,预计未来除现有重点污染企业之外,大量漏网之鱼将逐步纳入监测体系并进行监控,环保物联网覆盖范围有望显著扩大。而来自民间的信息也将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大量涌现,使大数据具备基础与此同时,实施数据打假及信息公开并为后续提供更强支撑。
另一方面,预计未来建设监察的机构以及人员比例都将大幅,从而实现公众、企业、单位从线上到线下的有效互动,形人参与的环保大。
更多关注
多渠道信息检验治污效果,排污企业将改变验收导向
今年以来,无论层面还是公众方面,在总量减排的基础上,更多提出的相关指标有望逐步取代单一的污染物减排数字,成为十三五以及未来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导向。
因此,从多渠道的数据,有望成为检验治污工程是否真实有效的关键考量排污企业也将改变验收导向思维,更加倾向于选择具备技术和资金优势、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服务商。
大数据来源有哪些?
、污染源排放和个人活动信息将通过互联网互通共享
领域将迎来一个大数据互联时代。若要呈现问题,尤其需要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信息等要素互通共享,从而推动问题整体有效解决。具体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3种与相关的数据来源:
,。这是指外部自然表征,典型数据信息包括大气、地表水、水资源、土壤、辐射、声、气象等,通常由及有关部门(如保护部)公开其制作或获取的信息。
基于已经建立起来的以国控、省控、市控3级为主的监测网,形成信息公开机制,初步勾勒出了我国整体状况。比如,城市空气日报时报(367个城市)、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周报(145个监测断面)、辐射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44个站点)等。
第二,污染源排放。这是造成污染的核心原因,具体体现为废水、废气、固废、放射源等形式,主要包括污染源基本情况、污染源监测、设施运行、总量控制、污染、排污费征收、监察、行政处罚、应急等信息。
《污染源普查公报》中的排污数据及信息,将是以及公众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目前,各地正逐步落实保护部的《关于加强污染源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以北京市为例,虽然已按季度发布国控企业污染源性监测情况,而27家重点排污单位和上市企业仅于今年起初步实现自行监测信息对外发布,实时信息公开仍无法实现。
第三,个人活动产生的与相关的数据信息,如用水量、用电量、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等。尽管这些数据拥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但其分布却呈现天然的分散状态,互联别是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应用正在使上述信息的收集利用可行。作者为中信公用环保行业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