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主持研制该技术与产品的资源区划所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逄焕成研究员表示,秸秆的根本出路在于肥料化,根本途径在于产业化。上述技术产品也是在这种理念下,经过近三年的研制应运而生。
秸秆本是宝,但成了累赘
这几天,北京的重度雾霾信息又丰富了微信朋友圈。而此时正值秋粮收获季节,也是焚烧秸秆的高峰期,作物秸秆似乎是“罪魁祸首”。
禁与烧成为了地方干部和农民各自处理秸秆的方式。干部蹲点守田间,又化身为“麦田的守望者”,农民“伺机”一把火,一场场“游击战”不断上演。
政府禁烧令时时被提及,并鼓励秸秆资源化利用,但似乎越禁越烧,无人机、卫星轮番上阵,还在官网上实时通报起火点,秸秆焚烧的火势仍屡禁不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草案中的“鼓励秸秆资源化利用,减少直接焚烧”改为“鼓励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限制直接焚烧”。
“有的地方老百姓为应对禁烧,先点村长家的秸秆,再点自家的;政府给农户每亩地补贴20元,让其运出去,但农民却说给政府50元,让其帮着运出去。”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所长任天志提到了这样的尴尬状况。“这么多年来,我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的合理化利用问题。”任天志说。
秸秆本是宝,怎么成了地方干部和群众眼中的“过街老鼠”?
资源区划所研究员王玉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成分,是制造有机肥料最好的资源。
2014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编制发布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目录》,提出了秸秆资源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等“五化”利用途径。
“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成效尚不显着。”逄焕成告诉记者,从今后农业需求来看,秸秆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所占比重不会过大,“秸秆的根本出路在于肥料化,根本途径在于产业化”。
在逄焕成看来,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以及作物所需的中微量元素,如若实现安全、有效还田,将能显着提升我国土壤有机质和丰富营养含量,有利于实现化肥减施与藏粮于地的目标。目前,我国26%的耕地土壤有机质低于1%,而欧美国家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在4%以上。
213—2016年,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北方旱地合理耕层构建技术及配套耕作机具研究与示范”的支持下,逄焕成团队联合全宇公司进行了秸秆肥料化+产业化的探索,将秸秆经过捡拾、粉碎、加工造粒等环节,研制出了系列秸秆颗粒肥料产品。
还田性能好,地力有提升
秸秆资源数量多、分布广,秸秆还田措施成为了培肥地力的最佳选择,是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根本途径,得到了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的重视。
今年8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工作的通知(2016)》(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耕地质量明显提升”。
这就涉及到了秸秆还田的方式和性能,也是专家们最为关心的话题。目前的秸秆还田技术面临主要问题有:秸秆体积大、数量多,土壤容纳量有效,无法完全消纳;秸秆还田质量差,影响后茬作物生长;秸秆还田,腐解缓慢,无法快速培肥;还田量多,影响田间机械操作;农民还田操作复杂,积极性差。
《通知》指出,要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模式和机制。逄焕成团队综合多年研究认为,提高秸秆的还田性能是促进其还田的有效方法,秸秆颗粒产品及其还田技术效果显着。
据了解,秸秆颗粒指将风干秸秆粉碎至0.5~1.0厘米规格,随后按照5%~15%的比例添加水,混合搅拌后用压缩法挤压成的棒状物。
“从生产到包装我们只需要6个工人,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整个生产线;这里没有高大上的设备,但每小时也能生产2吨的肥料。”全宇公司董事长彭正侬向参观者讲述了秸秆颗粒肥生产中设备的简单化和工艺的简便化,并在此基础上的高效率和低成本。
彭正侬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了以粉碎+热混+搅拌+造粒为核心的秸秆颗粒肥生产工艺流程。他表示,秸秆有机质含量高,可以配合多种养分物质,与无机肥及菌肥等相配合。目前该公司已生产出秸秆有机质颗粒肥、秸秆有机无机复混颗粒肥和秸秆有机无机微生物颗粒肥。
长期从事土壤培肥与改良研究的资源区划所副所长徐明岗研究员在参观和听取报告后认为,秸秆压缩成颗粒后还田,使土壤与秸秆的结合度得到显着提高,还田质量会得到显着提升。
山东宇冠机械有限公司
18615687608 李经理
QQ 2940386727 微信18615687608
如有需要,请随时联系,欢迎到公司实地试机参观考察!
宇冠系列木屑颗粒机,采用模盘与压轮之间挤压力和模孔摩擦力相互作用原理,使物料获得成型。物料在加工过程中无需加入任何添加剂或粘结剂。木屑、秸秆等物料中含有一定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其木质素是物料中的结构单体,属于苯丙烷型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增强细胞壁、粘合纤维素的作用。木质素属非晶体在常温下主要分布不溶于任何溶剂,没有熔点,但有软化点。当温度达到一定时,木质素软化粘结力增加,并在一定压力作用下,使其纤维素分子团错位、变形、延展,内部相邻的生物质颗粒相互进行啮接,重新组合而压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