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淤泥种植要求限值检测中心:
湖北省松滋市老陈镇庙河沿岸是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根据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提供的资料,庙河多年来都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区,沿河两岸长期大量施用五氯酚杀灭钉螺来控制疫情发展,目前血吸虫病发病率已经逐年降低。但是由于五氯酚的高残留性,其已对庙河沿岸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鉴于此,我们对典型血吸虫病疫区湖北省松滋市老陈镇庙河下游木马口村受五氯酚污染的河滩地进行土壤调查取样,开展五氯酚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特征调查研究,以期从微生物的角度为更好地进行五氯酚污染土壤的杨树树木修复提供有益参考。
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然而,由于设施栽培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周期较短。随着设施使用年限的延长,生产上便会出现作物生长不良、病害严重等问题,从而造成作物严重减产,究其原因则在于设施内土壤环境质量的恶化[1-2]。研究表明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性状的变化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3]。从以往的研究看,土壤物理和化学属性一直被用来作为表征土壤生产力、肥力和健康质量的指标,传统的理化指标已难以满足对土壤质量研究的需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土壤生物学性质能敏感地反映出土壤质量的变化,是土壤质量评价不可缺少的指标且越来越受到重视[4]。生物学指标包括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土壤微生物指标[5]。土壤酶活性作为农业管理实践中土壤质量演变的生物活性指标已被广泛接受,能够反映出土壤质量在时间序列或各种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其测值能合理估测某一个时刻土壤质量的状况[6]。吴凤芝等[7]研究认为设施种植年限和栽培制度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设施栽培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质量变化的关系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8-10]。而有关设施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较少[1],尤其是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延长和种植模式的改变对土壤生物学方面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种植年限和种植模式对大棚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酶活性变化特征,探讨土壤质量下降的原因,旨在通过调整种植年限和确定合理的轮作模式,创造良好的设施土壤生态环境,为促进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当前,我国设施大棚农业生产中由于复种指数高、化肥投入量大,农田土壤含盐量加速累积,土壤盐渍化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在本底含盐量较高的沿海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农田土壤盐渍化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了农田土壤的质量和可持续生产能力[1-2]。为了保持农田土壤生产后劲,人们致力于盐渍化农田土壤的防治和改良[3],而判别土壤盐渍化程度是土壤盐渍化防治的基础。目前,人们主要依赖于物理化学方法对土壤盐渍化程度进行检测[4-5],然而由于同等盐度条件下土壤质地、碳氮比、微生物菌落等性质的差异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作物的生长[6-7],单一的理化方法难以综合反映土壤盐渍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实际影响,也不利于农业生产者在野外直观判别土壤的盐度。因此,利用某些盐分敏感植物在不同土壤盐度下的生长表现,建立一套直观简便的土壤盐渍化程度植物指示体系,对于补充和完善土壤盐渍化程度的检测和评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8-12],并对盐渍化土壤防治和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指导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
本文根据沿海地区不同盐分土壤植物分布状况[ 13-14],选取在高、中、低3 种盐分土壤植物中具有代表性,且在沿海地区农田广泛分布或种植的5 种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气候室和接近设施大棚农业生产实际的玻璃温室条件下的盆栽试验,研究土壤盐度对这5 种植物生长情况的影响,分析植物主要生长性状指标与土壤不同盐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期建立一套直观简便的土壤盐度植物指示体系,为农田土壤盐渍化程度判别和盐渍化土壤改良效果评估提供现场直观的植物指示鉴别手段,进而为沿海地区农业生产一线人员开展农田盐渍化土壤适宜农作物种植类型选择和盐渍化土壤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