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来,屏风的装饰工艺更趋多样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对传统屏风的功能、造型和装饰工艺的更新,为屏风艺术走出豪门贵族,进入百姓家庭,进入艺术门类打下了基础。在传统工艺创新变革的基础上,屏风
![](http://img.jdzj.com/UserDocument/mallpic/leeiwly/Picture/181129133904173.jpg)
的造型和工艺也受到了欧洲风格的影响,如欧洲17世纪兴起的巴洛克风格、哥特式风格、18世纪流行的罗可可风格、拜占廷式风格和维多利亚式风格都在当时的屏风制作中有所体现。虽然当时的新风格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的烙印,但也为中国传统的屏风形式带来了新的生气,推动了我国屏风手工艺的发展。
屏风作为独立的家具直到17世纪才出现在欧洲的宫廷中,但中国
装饰风格和加工工艺对西方的影响是深远的。西方人把凡是受到中国影响的事物通称为“洛克”,转称为“罗可可”。另外,西方的装饰风格还受到日本风格的影响。如“1867年维多利亚婚礼用品屏风”就是受日本风格影响,这
![](http://img.jdzj.com/UserDocument/mallpic/leeiwly/Picture/181129133944178.jpg)
是四扇折式屏风,上部框架内透雕旋涡纹,玫瑰饰,几何纹等装饰,中间描绘花鸟枝叶,下面则是细密地描绘古典几何纹样和装饰纹样,最下端则是日本式花格装饰,别致而有异趣。
1715年法国摄政时期木雕刻镀金屏风则是完全亚化的单屏屏风,屏足与框架雕刻有精美的纹样,有花草,另有人的头像雕刻作为装饰,中间的画面是以西方绘画的形式描写了三名年轻人在大自然中读谱演奏的场面,是西方绘画和家具形态的屏风完美结合的作品。
外国屏风的演变是与欧美各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分不开的。如19世纪莫里斯领导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为了实践新的设计思想,与志同道合的同行业组织以中世纪作坊形式采用精密手工制作方式制作产品,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崇尚哥特式风格,主张从自然中,从植物纹样中吸取设计素材。其屏风造型厚重,表面采用彩绘方式处理。
隔断屏风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曾经是帝王贵族、地主豪绅等的专属品,同时也是他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隔断屏风开始普及到民间,走进了寻常百![](http://img.jdzj.com/UserDocument/mallpic/leeiwly/Picture/181129134111130.jpg)
姓家,成了家具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与潮流。
经权威机构调查发现,不锈钢隔断屏风在建筑装饰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主要应用于酒店酒店、餐厅、会所、别墅、会馆、KTV、家居、广场、超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