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途:本系列减压阀主要用于矿井防尘水供水管路,以减小管路及各供水点的水压力,避免供水管路压力过大而破裂。采用该阀与采用降压水池相比有明显的优点,减少了控制环节,更适合安全生产。二、分类 本系列减压阀分为两类,一是比列减压阀,既进、出水压为定比例;二是可调式减压阀,即可无级调节出水压力。比例减压阀分为两种结构形式:一为角式安装,既进出水口垂直;二为直通式安装,既进出水口同轴线。三、压力等级 本系列减压阀压力等级分为:6.4Mpa 、4.0Mpa、2.5Mpa、1.6Mpa.压力等级需要提高者亦可供货.四、通经 本系列减压阀公称通经系列:50 、 80 、 100 、 125 、 150 、 200 、 250,并可进一步扩大。
国产矿用减压阀
煤矿井下消防洒水管道的减压方式一般 有两种:一种是采用降压水池减压,另一种是采用减压阀减压。但多年来由于国内减压阀产品的研制、开发大多数针对建筑工程,而通过行业鉴定、真正能使设计人员及用户放心选用的国产矿用减压阀几乎是空白,如果采用国外同类产品从设计选型到用户订货、施工安装、维修服务等方面有诸多不便。因此,在煤矿井下消防洒水管道上普遍采用的仍是降压水池的减压方式。主营阀门有:蒸汽减压阀,减压阀(气体减压阀,可调式减压阀, 主营阀门有:减压阀(气体减压阀,可调式减压阀,水用减压阀,蒸汽减压阀近几年来,我院在进行煤矿井下消防洒水管道设计时遇到下列几个问题
:(1)矿井瓦斯浓度高,井下所有电气设施必须采用防爆型。如华晋焦煤公司吕梁公司沙曲矿井,晋城矿务局寺河矿井等高瓦斯矿井采用降压水池其进水电动阀及水位控制装置必须采用防爆型
;本周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1. 减压阀应设置在报警阀组入口前,每一供水分区应设不少于两组减压阀组,每组减压阀组宜设置备用减压阀。
2. 减压阀的进口处应设置过滤器,过滤器的孔网直径不宜小于4目/c~5目/c,过流面积不应小于管道截面积的4倍。
3. 过滤器和减压阀前后应设压力表,压力表的表盘直径不应小于100mm,最大量程宜为设计压力的2倍。
4. 过滤器前和减压阀后应设置控制阀门。
5.减压阀后应设置压力试验排水阀。
6. 减压阀应设置流量检测测试接口或流量计。
7. 垂直安装的减压阀,水流方向宜向下。
8. 比例式减压阀宜垂直安装,可调式减压阀宜水平安装。
9. 减压阀和控制阀门宜有保护或锁定调节配件的装置。
10. 接减压阀的管段不应有气堵、气阻。
注:在减压阀可能产生气堵(阻)的阀前管道和阀后立管的高位,应设置自动排气阀。
下列关于减压阀的设置与应用正确的是( )。
(A)减压阀应设置在报警阀组后,当连接2个及以上报警阀组时,应设置备用减压阀
(B)减压阀的进口处应设置过滤器,过滤器的孔网直径不宜小于4~5目/c,过流面积不应小于管道截面面积的2倍
(C)过滤器和减压阀前后应设压力表,压力表的表盘直径不应小于100mm,最大量程宜为设计压力的2倍
(D)比例式减压阀宜水平安装,可调式减压阀宜垂直安装
(E)减压阀应设置流量检测测试接口或流量计
参《知识详解》D8.6.5,减压阀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减压阀应设置在报警阀组入口前,当连接2个及以上报警阀组时,应设置备用减压阀。是入口前,不是入口后。故A错误。
2. 减压阀的进口处应设置过滤器,过滤器的孔网直径不宜小于4~5目/cm2,过流面积不应小于管道截面积的4倍(对比消防水泵吸水管过滤器)。故B错误。
3. 过滤器和减压阀前后应设压力表,压力表的表盘直径不应小于100mm,最大量程宜为设计压力的2倍(对比消防水泵吸水管、出水管压力表)。故C正确。
6. 减压阀应设置流量检测测试接口或流量计。故E正确。
8. 比例式减压阀宜垂直安装,可调式减压阀宜水平安装。
(2)巷道沿着煤层布置,有起伏变化,如寺河矿井在井筒采用降压水池减压后,井底车场至采区的巷道均处于上坡,减压后的管道又需增压才能满足采区用水的要求。
(3)煤层开采深度大,需多处设置降压水池,如新汶矿务局潘西矿井,井筒垂高900多米,在井筒设置了6处降压水池进行减压;
(4)为了使降压水池设置在合适的位置,增加了消防洒水管道的长度,如韩城矿务局象山矿井,其井下消防洒水管道从回风立井进入,为了满足巷道及采区的用水压力要求,降压水池不能设置在井底附近,需设置在斜井,这样增加了往返管路1000多米。上述遇到的几种情况如采用减压阀减压,则简单 方便,可根据不同的压力要求随意在干管上、支管上设置减压阀,使整个消防洒水管路简单、灵活、节水、节电,并可大大节省基建投资。鉴于这些情况,设计人员迫切希望能选到性能优良、质量可靠、能适应国情的减压阀来解决这些问题。 1996年4月,公司经过广泛接触,达成共识,决定联合研制、开发矿用比例减压阀产品,来满足煤矿井下消防洒水管道的减压需要。该项目被列入煤炭工业部
5九七年度煤炭工业设计科研项目计划
6,经过课题小组的不懈努力,已经完成了全部工作,并于1998年6月15日通过了煤炭部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