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2017年,将启动全国碳市场。随着这一时间点的临近,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具体安排也悉数出炉。根据测算,未来碳市场的年交易量大约将达到30亿~ 40亿吨,明显超过欧盟的20亿吨,这意味着全国市场启动后,将形成世界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且体量还将继续增加。
冲刺后一百米全国碳市场开放零点将近
我们的好日子,并不一定在2017年真正到来。汉能碳资产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宏杰说。2017年,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然而,建设全国性碳市场是一项制度创新和宏大的社会实践,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可以套用。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从确定试点至今已经历了五年,其热度仍未褪去,反而即将带动一股新的交易热潮。2017年,将启动全国碳市场随着这一时间点的临近,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具体安排也悉数出炉。
在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首年,所有参与全国碳交易的企业名单将确定,这些企业的历史排放数据都将得到第三方核查。而且,在这一年中,将完成对碳排放权配额的发放,基本具备交易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开始交易。
然而,建设全国性碳市场是一项制度创新和宏大的社会实践,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可以套用,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我们的好日子,并不一定在2017年真正到来。汉能碳资产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宏杰说。
意识教育至关重要
企业对于碳市场的意识和认识的提高,依然是碳排放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我国于2011年底开始启动两省五市七个碳交易试点,旨在通过试点探索,为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提供经验借鉴。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地区和行业之间差异较大,社会低碳意识薄弱、企业碳排放数据基础差,缺乏相关立法,企业所有制结构多元,电力等行业没有完全市场化,这些构成了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特殊国情。
如何从试点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充分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制定全国碳市场的关键制度要素和法律法规,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和紧迫任务。吴宏杰说。
应对全国碳市场的开放,现有的碳排放权面临的困难,就是控排企业对于碳市场的认识不到位。企业对于整个交易模式的设计非常保守。我们设计的很多有利于双方的交易模式,在有些企业推进得非常困难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届新能源高峰论坛低碳减排专业论坛上,广州碳排放权副总裁孟萌说。
天津排放权核证合规部经理吕本庆也认为,很多企业对碳交易的认识,还停留在类似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层面上,参与者对碳交易的认识,远远没有达到与商品经济、金融经济相匹配的程度。
对于一个试点多年的来讲,情形如此,未来全国碳市场情况可能会更糟。但孟萌也指出:市场投资者的意识教育也是我们要专注做的重要事情,所以我们接下来在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碳市场的进程之中,会做好参与者的教育工作。
后的一百米
对来讲,2016年作为后的一百米,大家都应该加倍冲刺。
如何做好自己区域的市场工作?在碳市场中,要能协调好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能够用市场的力量化解政策体系里面的一些误差,具体来讲,就是做好投资人的开发,吸引大量的资金来调节市场。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人杨光星说。
杨光星分析,一个市场要健康运行,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保证流动性价格要充分真实。流动性保证买方都能够买到自己想要的排放量,卖方能够把自己多余的量卖出去。另外,流动性还可以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市场里面来,能够给控排企业提供直接的激励资金。
碳排放真实价格的制定,需要通过大量的控排企业投资人、专业机构参与,发现减排的成本到底在哪里。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来实现成本的转移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就可以通过转让排放权来获取收益。杨光星介绍,通过这样的价格机制,就能实现资源的配置。
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是分内的工作。金融创新也考验的市场拓展能力。孟萌说。
企业做了质押贷款以后,我们能不能在市场上把他们的配额卖出去,这是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