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近年来,环评体制存在的问题备受各方热议。无数项目一面过环评,一面却加重环境问题。随着新环保法1月1日的正式实施,专家认为,环评作为环境把关的道关口将发生,再过30~50年,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环评乱象存利益根源新法或促环评未来根本性变化
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新法确定的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信息公开等规定将重拳指向排污企业环评作为环境把关的道关口,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但多年来,无数项目都做了环评,报告也都通过了,我国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早在2011年,康菲公司渤海漏油事件被查出其环评报告有问题,就引发了业界对我国环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讨论。实际上,自2003年以《环境影响评价法》(环评法)出台为标志的环评制度实施以来,整个环评体制存在的问题就一直被各方所热议。
目前,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工业污染问题必将是新常态下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环评工作势在必行。
工业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损害。
随着法制体系、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明目张胆的违法排污行为得到,但渗坑、深井、暗管等更加隐蔽的排污手段却层出不穷。
与中间环节的监管、相比,在项目立项的关口环评审批环节的问题更令业界担忧。近年来,因为环评把关不严,一大批污染项目上马的事情屡见不鲜因此,加强环评监管力度在业内的呼声越来越高。
然而,在行业内又出现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简政放权的大趋势下,环评应该进一步下放,甚至是取消环评,用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等予以替代。
环评工作在环境保护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存在着哪些问题,真的可以被替代吗?带着一系列问题,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专家组成员赵章元。
环评乱象存在利益根源
NBD: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环境保护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赵章元:环境评价实际上是项目上马的一个门槛,通过不让污染企业通过环评的方式,阻止污染企业进入市场。但是,如果环评工作不正常执行,就会出现污染企业轻易过关的问题。
NBD:环评环节没有把好关,主要是环评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赵章元:就环评问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和环保部副部长潘岳多次批评指出:有的环评机构顺从业主的意愿,把法律要求的独立环评,完全变成业主建设愿望的合理性论证,丧失客观、公正、科学立场。
现在环评出现了一种现象,拿钱替别人消灾。部分企业出钱让环评机构给企业项目做环评,环评机构拿了企业的钱后,就会顺着企业的意思做环评内容,怎么容易通过审批就怎么做内容。
这就失去了环评原本的功能和意义,本来是作为环境把关环节,阻止污染企业进行生产,一旦演变成企业的一种拿钱买路行为,问题就很清晰了。同时,在一些地方中,个别环保官员替当地污染企业站岗放哨,这其中的问题也相当大。
NBD:环评中如此多的问题,您觉得根源是什么?
赵章元:环评出现问题的根源有两方面:一是利益,现在的环评制度是费用由企业直接支付给环评机构,这就有很大的弹性,企业可以多给也可以少给。企业抓住这点,可能会多给环评机构一些钱,再通过私下交易,环评也就很容易通过。
二是一些部门不作为,不愿意加强环评监管,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同时,某些当地也存在地方保护行为,为了保障企业纳税,增加财政收入,在地方纳税大户出现环境违法等问题时也不会严格管理。
需要摆脱利益纠结
NBD:作为一名环评专家,您认为现在环评问题较为突出的主要是哪些领域?
赵章元:我的观点是,当前来看,垃圾焚烧领域的环评弄虚作假相当严重,其他的领域环评作假现象也有很多。
实际上,在环评问题上,要走过场可以很简单,但要认真的话,需要付出代价,并不容易做好。这涉及到对规划建设项目现场的调查、监测等众多工作,在项目未建设之前,要对当地的环境进行监测计算,再加上预计项目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