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为工业高度集聚、经济体量庞大的区域范围,一些新区带来了混合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污染源更加集中、污染成分更加复杂、污染危险更加不可预测。如果不充分吸取工业园区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教训,新区将走上工业园区的老路,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大隐患。
勿重蹈工业园覆辙谨防国家新区沦为污染重灾区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一带一路,再到长江经济带,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多个关于区域发展的新战略构想,我国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入了关键期。多年来,以新区建设带动区域发展是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特区,到20世纪90年代的浦东新区,21世纪初的滨海新区,再到2010年成立的两江新区、西咸新区、天府新区,这些承载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区,在撬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见证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迁,承载了重点区域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
但是,作为工业高度集聚、经济体量庞大的区域范围,一些新区带来了混合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污染源更加集中、污染成分更加复杂、污染危险更加不可预测。如果不充分吸取工业园区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教训,新区将走上工业园区的老路,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大隐患。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几何?
我国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均衡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初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前,各地共建成35个新区。其中,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东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8个新区正式获得国家批复。
这些新区的经济总量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其或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或者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1992年设立之初,但是,这些新区普遍面临来自环境管理方面的挑战:经济体量大,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开发强度大,成为环境容量的负债区污染密度大,成为环境风险的隐患区。
专业人士研究发现,不同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合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可归纳为如下两种现象:
浦东现象。2000年,上海浦东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2520万吨,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7%,工业废气排放量为734亿标准立方米,占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的13%。同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9%。2010年,浦东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至6679万吨,对全市的贡献率提高至18%,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至1696亿标准立方米,对全市的贡献率没有发生变化,仍然维持在13%左右同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27%。
可见,十五、十一五以来,上海浦东新区对上海市的经济贡献率远高于其污染物贡献率。浦东新区对上海市经济总量的贡献翻了一番,但对上海市污染物排放的贡献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表明上海浦东新区不仅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且为区域污染物减排做出了极大贡献,并没有沦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
滨海现象。相比之下,天津滨海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付出了过多的环境代价。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494万吨,占天津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50%多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995亿标准立方米,占天津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的31%。同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仅为44%。2010年,滨海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约11219万吨,贡献了全市57%的工业废水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至2403亿标准立方米,对天津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的贡献率稳定在31%。
可见,尽管天津滨海新区对天津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很高,但其对全市污染排放的贡献率更高,这使得滨海新区在成为天津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同时,也成为区域环境污染的重灾区。
解决新区环境问题有规可遵
浦东现象和滨海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工业集聚为新区的环境管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机会。要解决新区的环境问题,有规可遵、有矩可循。如果能将新区集聚型污染的劣势转化为规模化治污的优势,做到着眼未来、规划先行立足生态、绿化产业联合治污、集中